农村自建房庭院设计:乡土材料与现代功能如何兼顾?
日期:2025-06-27 11:11:57
一、材料选择:老物件的新生命
1. 建筑废料的循环利用
旧砖重生:将拆房剩下的青砖碎拼铺地,保留砖面自然风化痕迹,缝隙间种植野草或薄荷,形成会 “呼吸” 的生态地面;用完整老砖砌筑矮墙,墙面抹灰时故意留出砖缝,搭配攀爬的丝瓜、扁豆,重现乡村记忆。
木材焕新:老屋拆下的梁木经防腐处理后,制成廊架或栅栏,保留木纹与钉孔等历史印记;用竹篱笆替代金属围栏,竹节处绑扎麻绳加固,既通透又具乡土质感。
2. 原生材料的现代演绎
石材活用:河滩捡来的鹅卵石砌筑花坛边缘,或与水泥浇筑成透水地面;将山石切片加工成汀步,嵌入草坪形成自然路径,石面保留天然肌理。
陶瓦创新:破损的陶瓦反扣排列,作为排水沟盖板,缝隙可漏水下渗;完整陶瓦挂在廊架顶部,替代现代遮阳板,阳光透过瓦当形成古雅光影。二、功能布局:生产与生活的平衡
1. 实用区的隐形设计
晾晒空间:在庭院角落设 “可折叠竹制晒架”,晾晒时展开,平时收拢靠向围墙,架顶种植葡萄或丝瓜形成天然遮阳棚。农具收纳:用旧木柜改造 “农具展示墙”,玻璃柜门内陈列犁耙、筛子等老物件,下方抽屉存放常用工具,兼具装饰与实用功能。
2. 现代设施的乡土化包装
排水系统:明沟改用青石板砌筑,沟内铺鹅卵石防堵塞,沟边种植鸢尾、菖蒲净化雨水;化粪池用防腐木格栅覆盖,顶部摆放陶罐种植多肉植物。
照明系统:太阳能灯外壳采用竹编或陶制材质,模仿传统灯笼造型;在廊架下悬挂改造的马灯,内置 LED 光源,夜晚营造温暖氛围。
三、景观营造:自然肌理的保留与强化
1. 种植区的 “去人工化” 设计
可食地景:将菜园与花园融合,用玉米、向日葵作为背景绿墙,中间种植番茄、辣椒等蔬果,边缘点缀万寿菊、金盏菊驱虫,形成 “看得见的丰收” 景观。
原生植被保留:庭院内的老槐树、枣树保留作为主景树,树下铺设碎木屑,设置树桩座椅;野生蒲公英、马齿苋等杂草选择性保留,划定区域形成 “野草花境”。
2. 水景的自然化处理
雨水利用:屋檐下设置陶制接水罐,罐身绘制乡土图案,雨水经竹制导水管流入门前池塘,池塘边缘用自然石块堆砌,养殖锦鲤与睡莲。
跌水景观:用废弃石磨盘堆叠成三级水景,水流从石磨孔中溢出,搭配竹筒引流,形成 “石磨流水” 的趣味装置,呼应农村生活记忆。
四、细节处理: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
1. 家具与小品的跨界设计
旧物改造:将牛车轮毂改造成户外餐桌,辐条间镶嵌玻璃保护桌面;用腌菜陶罐作为花器,罐口沿缠绕麻绳,种植耐旱的佛甲草或垂盆草。
手工元素:墙面用麦秸泥抹灰,保留稻草纹理;用竹篾编织装饰隔断,镂空图案模仿传统窗棂,透光同时划分空间。
2. 现代功能的低调融入
智能灌溉:在菜园安装滴灌系统,水管隐藏在田垄边缘的碎石下,控制器嵌入老木柜中;设置雨水收集桶,桶身刷与环境协调的土黄色,顶部加装自动过滤装置。
舒适设施:休闲区设置防腐木平台,搭配可折叠的帆布躺椅,椅面图案选用乡土布艺纹样;墙角安装户外插座,用陶罐遮挡,满足现代电器使用需求。
五、案例参考:某 120㎡农村庭院实践
布局策略:北侧设 “生产区”,用竹篱笆围合菜园,内置可移动的木质工具车;南侧为 “生活休闲区”,老木梁搭建凉亭,地面铺碎砖拼花,中央摆放石碾盘改造的茶桌。
材料应用:围墙用拆房青砖砌筑,墙头覆盖黛瓦;廊架立柱采用村口老井的木质井架,经防腐处理后继续使用;照明采用太阳能马灯,白天悬挂在篱笆上,夜晚自动点亮。
植物配置:沿围墙种植爬山虎、丝瓜,既遮阳又提供食材;庭院中央种植石榴树,树下布置石凳,周边环绕艾草、薄荷等驱虫植物,形成 “可食可赏可疗” 的多功能空间。
农村自建房庭院的核心在于 “以乡土为魂,以实用为本”。通过旧材料的创新利用、生产功能的景观化表达、现代设施的在地化包装,让晒谷场与咖啡桌并存,使石磨盘与太阳能灯对话,既保留乡村生活的烟火气,又满足现代居住的舒适需求,实现 “乡土记忆” 与 “品质生活” 的无缝衔接。
作者:河南梵意园林景观设计